近日,山東煙臺南山學院的學生們因宿舍無空調,在持續37℃的高溫下苦不堪言,甚至出現多名學生中暑送醫的情況。視頻中,學生們擠在超市、圖書館蹭空調,直到深夜才返回"蒸籠"般的宿舍,引發全網熱議。
與此同時,吉林大學學生因宿舍酷熱難耐,被迫在地下室支帳篷過夜的畫面也在社交平臺瘋傳。這些事件不僅暴露了部分高校基礎設施的滯后,更折射出一個現實問題。
"空調自由"成擇校新標準
過去,學生填報志愿時更關注學校的學術實力、專業排名。但如今,"宿舍有沒有空調"已成為重要考量因素。據教育機構調查,超過70%的考生在擇校前會特意搜索目標院校的宿舍環境。
案例對比鮮明:
哈爾濱工業大學在2023年完成宿舍空調全覆蓋后,官方發布的宣傳視頻播放量超500萬次。評論區清一色的"羨慕""報考",甚至推動該校當年在部分省份的錄取分數線上漲5-8分。
南方科技大學憑借空調、獨立衛浴、洗衣機的宿舍條件,在2024年大學生宿舍滿意度排名中位列全國第一。而吉林大學因學生被迫在地下室支帳篷避暑,在某教育論壇的"最不想報考高校"排名中飆升至第三位。
高校回應引發爭議
部分高校面對學生的訴求,回應卻顯得滯后甚至敷衍。煙臺南山學院稱"電路老化無法安裝空調",但未給出具體解決方案。吉林大學回應"校外電網需改造,短期內難以實現"。
更令人意外的是,某高校招生辦老師稱"留學生體質特殊需要空調,國內學生不應被境外勢力蠱惑"。這番言論直接導致該校某省招生咨詢量驟降40%。
企業招聘也受影響
某人力資源機構調研發現,部分企業HR會隱性參考畢業生母校的宿舍條件。他們認為"不重視學生基本需求的學校,培養的人才可能缺乏人文關懷"。